永恒的团圆

永恒的团圆

 

文/拉撒路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相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这首优美隽永、脍炙人口又大气滂沱、充满哲理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一直在华夏儿女中间传唱。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晖满地,诗人心潮起伏,思念亲人,由月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感叹人生的变化无常,盼望亲人彼此思念、彼此祝福。在上阙中,作者一个念头一闪而过:“我欲乘风归去”,他渴望摆脱世俗的纷扰、人间的诡诈和倾轧,寻求天上清净的环境,却因对那里茫然无知,唯恐“高处不胜寒”,而又无奈退缩,宁愿“在人间”“起舞弄清影”。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跟东坡居士“对影成三人”之孤独凄凉大为不同的是,故乡的亲人们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跨越千山万水,团聚在一起,一同赏月、一同品尝月饼和各色美味佳肴,了却彼此的思念,送上彼此的关怀。这是一幅人们彼此相爱何等美好的生活画卷!

 

然而,亲人相聚的时光又是何等的短暂。宴席散去,人们又得开始为各自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奔忙。更令人难过的是,人生也是那样的短暂!七、八十年转瞬而去,即使我们当中强壮的,可以活到一百多岁,但是依然会永远地离开我们。虽然大家都说,“愿在天堂再相见。”但是,按国内的风俗,大家还是会为逝去的亲人们烧纸钱,口里还会说:“省吃俭用一辈子,在那里别舍不得。”那是为在阴间的亲人送“钱”。显然,我们的广大同胞、亲人虽然愿意相信有天堂,愿意自己逝去的亲人在天堂里,但是却没有逝去的亲人在天堂的确据。

 

其实,华夏文化里面是没有明确的天堂概念的,中国人认为人死后会去“阴曹地府”,而且对那里的描述相当细致具体,死去祖先的灵会观察、庇佑自己的后代。中国民间信仰也认为有“天上”,但那是“玉皇大帝”和各路神仙的所在,虽然神仙可以下凡,凡人得道可以升天,但是一般没有得道的人依然与天堂无缘。不少人自称相信佛教,然而佛教的教义里根本就没有天堂,相反,佛教认为,人死后就进入了“六道轮回”,只有修行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成“佛”而脱离轮回,进入“净土”。至于“净土”是怎么回事,没有人知道。

 

自从基督教进入中国后,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了“天堂”的概念,但是,圣经里面并没有“天堂”而只有“天国”。中文圣经把“Heaven”译作“天”、“天上”而不是一个物质的“堂”的概念。而天国就是“神的国”(Kingdom of God)。

 

圣经《约翰福音》13章记叙了主耶稣在被卖的那一夜,在逾越节最后的晚餐上,预告门徒自己将会被出卖、受死,然后安慰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基督徒相信,基督徒死后,因着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成就的救赎大工,他们的罪得赦免,他们得以与父神和好,得以进入神的国,“与主同坐席”;地上信主的亲人可以在天上团聚,享受与主同在永恒的福乐。在那里,有神坐在宝座上,以爱和公义统治万方;人人彼此相爱,沒有纷争;不再有死亡、分离,不再有悲哀、疼痛,不再有黑夜。

 

圣经里还说:“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相信耶稣的人,即使是死,也是有福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永恒的开始。他们被接到天父的家里去。与主同在,好得无比。

 

今天我们庆祝中秋合家团圆的节日,更盼望我们所关爱的每一个人都能接受主耶稣基督白白赐给的救恩,将来在天上可以有永恒的团圆。

 

拉撒路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北美,参与华人教会事奉。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