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赎罪祭: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含音频)

——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永远的赎罪祭(下)

希伯来书系列文章之七

 

文/何春勋

生命季刊专稿

 

请阅读本文上篇:

永远的赎罪祭(上)

 

请阅读:希伯来书系列

 

音频为李慕溪弟兄朗读


 

希伯来书10:19-39

 

希伯来书10:4-18循序渐进地把神的救赎旨意完整清楚的呈现给我们看见,并且让我们明白福音就是信主之人的罪过已经被神完全赦免了。接下来从19节到39节还要告诉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些救赎真理,我们这些蒙恩得救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回应。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祂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来10:19-22)

 

 

从19节到39节的经文中有非常多的“我们”和“你们”,“我们”是指所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你们”是指读这封信的人。首先,19-22节总结列出前面讨论所找出来的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进入至圣所的路已经显明,是主耶稣借着自己的血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本来在圣所和至圣所之间有一幅幔子,凡是相信接受耶稣基督成为救主的人,指的就是我们,这幅幔子就是耶稣基督的身体为我们裂开,我们就可以经过幔子进到神的面前。但不相信不接受的人,他看不见那幅幔子已经裂开,不愿意走那条又新又活的路,他仍然无法进到神的面前。

 

在约翰福音14:6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所以这个真理很清楚,通过幔子的这条路是唯一的道路让人能够到神的面前。人如果不悔改,继续陷在罪中,末日就要面临神的严厉审判。但是人如果愿意走这条又新又活的道路到神的面前,就能得到救赎。

 

第二个重点是所有得救的人都可以成为神的儿女,成为神家的一份子。基督这位永远的大祭司成为全家之主,治理神的家,带领引导所有神的儿女。

 

第三个重点是我们的罪被洗净了。这个洗净包括内心,我们良心的亏欠,以及我们的外在罪恶污秽的行为都被洗干净了。既然有了这些真理的确据,我们也以信心相信,那么我们的回应行为就应该和我们的信心相称。

 

从23节一直到38节希伯来书提出六项基督徒应该有的回应。前三项是原则,“我们”指所有的信徒,包含这封信的收信人,三项集中一起讲。后面三项是劝勉鼓励,用“你们”指的是读这封信的人,每一项分开来仔细说明,最后39节是回应的总结。

 

“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10:23-24)

 

三项原则很简洁清晰,第一项是我们对神,既然通过幔子的道路已经显明了,我们这些信主得救的人可以自由地进到神的面前,我们就要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因为我们有一位中保在神宝座的右边,就是坐在施恩座上的耶稣基督。

 

第二项是我们对自己,我们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那更美的指望就是永远的大祭司,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坚守这个指望就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神,祂是全然信实的。

 

第三项是我们对别人。我们内心已经洗净,我们的行为已经洁净,而且我们有永远的大祭司治理神的家,我们在神的家中,不是单顾自己,不理别人,而是要遵行主的命令,彼此相爱,就是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是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10:25-27)

 

 

第四项是对收信的人的提醒:不可停止聚会,因为在他们当中有人已经很久不参加聚会了。要常常在聚会中彼此劝勉提醒不要犯罪,要领受真道。蒙恩得救的人不可以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和无心犯罪是不同的。故意的意思就是人在恩典中仍然试探神,背道离弃神。这与6:6所提到的一些离弃真道的人是平行的说法。那些尝过天恩滋味的人离弃神,以为重新受洗就可以洗罪了,但神绝不容许,因为耶稣基督一次为人类的罪献上自己成为挽回祭,是不需要也不绝不能重复的。人故意犯罪的结果就是面对神的审判和那烈火,将要烧灭所有离弃神敌对神的人。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何况人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祂的百姓。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10:28-31)

 

在提醒当中也有警告,就是人不要亵渎圣灵,在旧约的律法体制下,违犯摩西律法,经过证人的指证和审判,罪人必须接受刑罚,毫无怜悯,没有活命的机会。在新约的时代,神的儿子耶稣已经完成拯救罪人的救赎。一个人得到从神来的救恩,如果离弃真道,否认主,经文用三重的罪来形容他的罪行:践踏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对于这样犯罪得罪神的人,神的审判惩罚将是何等的严厉沉重。

 

马太福音12:31耶稣曾经说过: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以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使徒行传有一个显明的例子,就是亚拿尼亚和妻子联手欺哄圣灵,引来神立即的审判惩罚,当场就失去性命。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来10:32-35)

 

 

第五项是对收信的人的鼓励嘉勉,希伯来书的收信人本来就是一群有信心有美好见证的基督徒,他们的生命历程多有艰辛,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受着因着信仰所引来的压力苦难,在社会中成为众人毁谤戏弄的对象。而他们不但自己忍受着那样的煎熬,不屈服、不灰心,而且还去陪伴帮助同样受到逼迫在苦难中,被关进监牢的人。

 

除了精神心理上的压力,还有实质上的侵略逼迫,像是他们的家业财产被人强占抢去,但他们依然不以为意,因为虽然失去地上的家业,他们坚信将来会拥有神所赐永恒美好的产业。他们的勇敢坚毅是值得鼓励嘉勉的,他们存着这样的心志,在逼迫下勇敢的以信心持守见证一直到底,就必然得到神的赏赐。

 

“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10:36-38)

 

 

最后一项是对收信的人的劝勉和吩咐。他们必须忍耐,行完神的旨意。神的旨意是指什么?前一章信息提到神的旨意是基督要成为那赎罪祭被献上,所以神的旨意显然跟受苦有关,就是要求基督徒在世受到逼迫敌对时,仍然坚毅守住信仰,跟随耶稣基督奔走那条受苦的道路,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但那条路是引向天上的至圣所,直到神宝座面前。可以得着的应许就是基督再来领我们一同进入荣耀永恒里。

 

什么时候可以得着所应许的,没有人知道。因为主来的日子只有神知道,可以确定的是主必定再来,不会不来。经文最后引用哈巴谷书2:3-4先知的预言: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这是七十士译本的内容,跟希伯来原文以及中文合和本翻译有一点点差别。

 

在那个日子之前,还有一些时间,这对于还没有信主的人来说,就是神的怜悯,给他们的一个机会悔改,相信耶稣基督的福音,接受永远赎罪祭所带给他们的救恩,使他们罪孽洗净,脱离黑暗权势,成为神的儿女。

 

对于已经信主得救的人来说,这段时间留给我们,是神的恩典,要让我们可以准备好迎见主。尤其这个末后的世代是极其败坏,撒但的势力不断扩张,一波一波各样的引诱试探让许多信徒把持不住就跌倒,灰心退后陷在罪恶中不能自拔。

 

七十士译本加了一句话说: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这是以神第一人称口气的写法,显示出在这恩典的时代,主再来的日子之前,神的心意就是希望神的儿女们既然因信得生,就要持守忍耐,不要灰心退后。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顺着这句话,向所有信徒提出诚恳的呼吁: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10:39)

 

 

第九章结束的结论已经强调基督第二次显现是与罪无关,乃是要来拯救神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得赎,复活改变形状与主相像。第十章的结尾也说我们这些有信心,也是因信称义,灵魂已经得救的人,就不要灰心退后,将来我们要与主同在直到永远,而不是像沉沦的人一样最后走入毁灭。

 

总结我们对永远赎罪祭,也就是我们对主耶稣基督所完成的救赎应该有的六项回应,这也是所有相信基督耶稣福音的人,经历了永远赎罪祭的恩典,持续走在这条跟随主的路上,该有的信心行为:

 

1.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2.要坚守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

3.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4.不可停止聚会,倒要彼此劝勉

5.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的苦难,不可丢弃勇敢的心

6.必须忍耐,行完神的旨意

 

何春勋 来自台湾,芝加哥北郊葛霓华人教会荣休牧师生命季刊特约撰稿人。

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提摩太后书系列

创世记系列

出埃及系列

马太福音系列

加拉太书系列

歌罗西书系列

提摩太前书系列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系列

但以理书系列

以斯拉记系列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备份网站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