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宣教士,为何办学?

—— 以基督的爱教书育人

以基督的爱教书育人

 

文/杨以撒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本文为系列文章,第一部分链接为:福音是如何传到广东沿海一带的?

 

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歌罗西书3:16】

 

在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天主教势力拦阻下,第一批来华的福音先锋们无法在中国本土开设学校。马礼逊和同工们想尽了办法,求神为他们开通出路,首先将学校开到了当时的远东宣教中心——马六甲。

 

秉承着“促进中西方学术交流,并广传基督福音”的校训,英华书院于1818年成立,第一任校长由米怜担任。宣教士们一直渴望将福音学校建到中国,但是直至1840年,著名的汉学家理雅各上任英华校长,才于两年后终于将学院搬到香港。(注1)

 

英华学院在当时有多个任务:

 

1.教书育人:课程包括神学、英语、西方学科、中国传统典籍等;

 

2.培训西方宣教士,让他们学习如何到华人当中传福音;

 

3.作为主要的印刷机构,出版圣经以及福音资料。

 

资料图片05:马六甲英华书院

 

1834年,德国宣教士郭士立夫妇(Karl Gützlaff)来到澳门,并开设了一家寄宿制的私塾,开始招收女生,推动遥远东方的女子教育。以此为始,东方女子教育促进会于1837年在南洋爪哇成立了专门的女子学校,并于鸦片战争后迁至中国宁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更正教女子学校。女性现代教育的兴起,极大地撼动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也促进了近现代远东女性平权意识的觉醒。(注2)

 

马礼逊逝世后,来自英美两国的宣教士于1835年共同发起了马礼逊教育基金会,为中国的福音办学筹集资源。四年后,马礼逊学校于澳门成立并成功招收了几位学生,实行基督家庭教育。这几位小朋友当中就有第一批的中国留学生:美国耶鲁毕业的容闳以及英国毕业的医学生黄宽。(注3)

 

鸦片战争之前,更正教在中国传福音已经是极大的难事,办学就更不用提了。这个时期的更正教华语学校基本集中在南洋,规模相对较小且零星分散。但这些办学实践都为之后内地会以及其他宣教机构来华兴办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部分人认识到,陈旧的科举制度、为应付八股文而设立的应试教育制度,只会让已经落后的中国步入衰亡。与此同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参与。于是清政府在1860年代设立了第一所有别于传统的西式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并由许多传教士兼任老师。(注4)

 

1898年,在戊戌维新浪潮中,清政府成立了京师大学堂,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四年之后,京师大学堂与京师同文馆合并为国立北京大学,宣教士们参与了整个过程。

 

 

资料图片06:京师同文馆

 

自此,中国开始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改革。

 

宣教士们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无论是自立教会学校,还是与清政府官方合作办学,都不遗余力地引进现代教育的先进观念,并且不忘记传扬神的福音。

 

福音从入南粤开始,渐渐传到了大清帝国的地极。宣教士们带着神的话语教书育人,虽有万难,仍在主的祝福之下遍地开出福音的花来。

 

普及教育,使人人皆能读圣经,是宗教改革的一大举措。遵循着这一理念,中国的现代教育建设,本来从一开始就是与信仰,与读圣经等等这些事情是连于一体的。

 

注1:英华学院的历史,可见其官方网站:http://www.yingwa.edu.hk/

注2与注3:可见吴义雄著《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

注4:关于同文馆的历史,可见EmilyHahn的《China Only Yesterday: 1850–1950:A Century of Change》。

 

杨以撒 中国大陆基督徒。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备份网站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